从今年5月左右开始看协作通信,到现在已经5个月,现在将这段时间看的东西、做的事、想的问题做一总结。
上学期开学初,就决定要研究无线通信物理层方面的东西。在寻找研究方向的过程中,我问了冯文江老师,他建议看空时码。进而看了一段时间的空时码,在看空时码的过程中,渐渐发现了MIMO的厉害之处,但同时也发现了局限MIMO实现的问题:移动终端无法做两个不相关或者相关性小的天线。在搜索关于无线通信QQ群的过程中,就发现了VMIMO这样一个群(群号:47319501),一片世界就此打开,知道了有协作通信这样的技术,在这个群的帮助下渐渐入门,看了几篇经典文章,例如:Cooperative Communication in Wireless Networks,a simple transmit diversity technique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s,A new cooperative diversity scheme for next generation wireless network 。再加上去年看《无线通信基础matlab版》打下的matlab基础,渐渐开始了编程仿真。在仿真的过程中,可以清晰的看到协作通信所带来的性能改善(还停留在只分析误码率层面上)。
但就像上面所说的,这是一个世界,我无法去研究这整个世界,所以在很长一段时间里,只停留在最初的对三种协作方式的比较上面。在经过放弃去中兴实习,和试图改变方向的犹豫过程后,最终选择看选择性频率下的协作通信。主要出于以下几方面考虑:1、这方面的论文比较多,研究也不是很成熟。2、OFDM注定是个要大放光彩的技术,4G里面注定会被用到,而协作通信也只有在4G或者更后面才会实现,所以将二者结合比较合理。3、即使对于协作通信不能取得一定的理论成就,对于OFDM的学习也会对将来的找工作和工作打下基础。
确定这个小方向之后,很浅地看了接近两周的论文。在搜索OFDM+协作通信的论文的过程中,可以经常看到关于空频码(Space–frequency code)的论文,看了若干篇论文之后发现空频码在OFDM-MIMO的研究里面用的很多。而这样的技术是完全可以搬移到协作通信里面的,协作通信实质上也就是MIMO的变形。最近一直在看论文Space–frequency coded cooperation in OFDM multiple-access wireless networks,对里面提到的协作方式已经理解透彻,但对于性能的理论分析还没看懂。这篇论文的仿真程序已编写完成,但结果根本不理想,问题应该出在程序编写方面。
以下是这一阶段的心得体会:
1、急需有人一起讨论学习。2、论文中的数学推导一直是自己的薄弱环节,想写出论文,这些是必须的。3、搞研究不是图好玩不是过家家,必须认真,一个细小地方的忽略或者不认真都会导致整个工作的失败。4、搜索资料能力有待提高。
下一阶段安排:
以这篇论文为突破点,找到值得解决的问题,进行深入。
没有评论:
发表评论